大家好,欢迎收看烽火点评。2025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迎来了建军76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一款长期被严格保密、外界期待已久的新型战机首次被官方确认列装服役。
这款被称为“玄龙”的机型,官方名称为攻击?11无人战斗机,它在空军发布的微电影《梦远》中首次公开亮相,并且与歼?20、歼?16D同框进行了编队演练。
短短几分钟的画面里,三种不一样的飞机协同作战、体系化配合与智能指挥的画面反复出现,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空军在未来空战的打法上,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看《梦远》里最抢眼的镜头:一架外形独特、采用无尾飞翼构型的隐身无人机出现在画面中。它正是攻击?11——此前只在阅兵或航展里短暂出现过,外界从未被明确告知其何时正式服役。
这次亮相还有更重要的细节:该机机身编号为“08”,意味着官方首次公开确认该机已列装部队,而不是仅仅作为试验机展示。
更值得注意的是,攻击?11并没有单独出现,而是与歼?20和歼?16D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编队,三机协同执行任务的画面清晰可见。
在镜头中,攻击?11由歼?16D提供远程支援,完成起飞与引导;随后控制权在短时间内交接给歼?20的后座飞行员,三者协同展开作战。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衔接紧凑、指挥明确。
这套流程显示出的不是简单“带飞”或传统遥控,而是一种高效、智能且体系化的协同方式:歼?16D负责电子压制,为攻击?11开路;歼?20承担空中指挥、态势协调与打击路径规划;攻击?11深入敌后实施突防与打击。
这种分工既是配合,也是体系化的协同——优势很明显。第一,能明显降低飞行员执行高风险任务的概率,把高价值、危险的任务交给无人平台来完成。第二,无人机可以连续、高强度出动,不受人体生理极限的约束,来提升作战效率。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模式体现了未来战争的方向:人机结合、智能协同与系统对抗。过去比拼的是飞机速度和导弹命中率,但未来比拼的将是信息链通畅程度和系统完整性。攻击?11的出现,正是这种体系能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那么,这次展示是一次偶然的试验,还是更大规模战略部署的一部分?答案不是偶然:攻击?11的出现是多年研制与部署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而非临时秀场。
攻击?11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它的研发轨迹可以追溯多年:2019年国庆首次亮相,2021年在珠海航展中展示了弹舱细节,而这次正式公开宣布服役,表明它已进入实战化阶段。
“玄龙08”的编号说明它并非原型机或单台样机,而是实打实的现役战力——虽然公开服役的具体数量目前尚未披露,但显然不是实验室级别的演示。
巧合的是,就在攻击?11官宣服役前六天,中国海军宣布了新航母福建舰入列。福建舰拥有电磁弹射能力,被认为是海军未来核心作战平台之一。
未来,福建舰将搭载舰载版的攻击?21。这款舰载无人机与攻击?11在设计理念上相近,被视为攻击?11的“海上兄弟”,它具备折叠翼和矢量推力等适应舰载作战的特性,并将与歼?35、歼?15DT一起构成海军的舰载打击体系。
因此,攻击?11的服役并非单纯的空军个案,而是全军体系升级的一环。陆、海、空、天、电网等各作战域的作战样式正在同步转型,从传统以单一平台为主,向智能化平台和信息化系统融合的方向演进。
攻击?11在体系中承担的角色也很丰富:它不仅能执行精确打击,还可担任电子干扰、战场诱饵、信息中继等多种任务,是多面手,也可被视为“空中的智脑”。
在作战中,攻击?11既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自主决策,也能接受上级或协同平台的指令,具备较强的战场适应能力,这与传统简单的遥控无人机有本质区别。
这种体系化、模块化的作战思路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多代武器装备的迭代、密集的演训与一系列改革逐步实现的。攻击?11的服役只是这个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可能还有更大的部署和调整。
面对中国在这一方向上的快速推进,外界尤其是美国会如何评价?中美在无人协同战机方向上的路线已显分歧。
美国早就提出过“忠诚僚机”概念,尝试用无人机来辅助有人战机作战,像XQ?58A、MQ?20等项目曾被公开展示,美国也提出过“一人控多机”的设想。但许多相关计划仍停留在试验或示范阶段,实际落地不多;与第六代战机绑定的CCA项目也因六代机进展放缓而进程受阻。
相比之下,中国选择了另一条路:不等第六代战机成熟,而是直接以现有的五代机为指挥核心,率先部署高性能无人战斗平台,形成跨代协同的作战能力。这样既能缩短从技术到战力的转化时间,也为未来第六代体系的平滑接入打下基础。
这种“先部署、再优化”的策略让中国空军能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出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人机混合编队。从微电影中展现的细节看,不仅硬件已经到位,战术体系也已有成型:从电子干扰、信息引导,到指挥控制与打击协同,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划,说明这绝非一场表演,而是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体系化模块。
美国媒体对此反应强烈,出现了“震惊”“措手不及”等描述,有分析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实现了“实战超车”,而美方仍在理论或试验阶段。
中国在推进中的步伐是稳健而持续的;美方的进展则受到体制、预算和技术瓶颈的制约。随着未来战争从单纯技术对抗逐步转向体系对抗,这种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这种差距的最终的原因在于对战争形态变化的不同理解:中国不仅追求技术突破,更强调“体系联动”“智能决策”和“资源整合”。正是这种体系化的思维,使得中国在未来战争模式的适应上走在了前面。
结语部分能这样理解:攻击?11的正式列装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也不是一时的宣传噱头,而是中国空军向体系化作战迈进的实质证明。
它标志着中国在“人机协同”实战部署方面取得了领先一步,并逐步构建起新一代空中打击体系。在未来的空战中,率先打出“第一波”的一方将更可能掌握主动权,而从目前迹象看,中国已经在为这种主动权做准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 这一幕让美方感慨歼20不用打头阵了踹门有了新“悍将”
下一篇: 欧美任人操在线 MBA智库

